2011年2月23日 星期三

成果管理與人性心理關係

觀察成功的企業,發現有一個很重要一個現象。

愈成功的企業,同仁之間互助與互信關係更加緊密。

公司部門主管在管理手段強調成果同時,前提:先要營造一個互助和互信的環境。

成果價值:帶出來是壓力源,因為成果價值是一個夢想(挑戰任務),這個挑戰在於團隊有沒有共識達成挑戰,先決條件在於團隊互相補足自己不足部份,最錯誤作法:這就是你的問題。

在公司有分成二個循環:一個是惡性循環,一個是善性循環。

惡性循環:在於自已或別人不足,只是要求對方進去達成目標,並沒有了解對方能不能達成目標,這個只會造成認知上問題點。

善性循環:知道別人不足地方加以提醒或建議方法,藉由討論進行,由責任者去執行完成工作。並非提醒者去主導任何事務,而在於協助他人不足地方。

老闆所處位置關係有重要因素,如果站在成果導向,不了解過程可能應該協助地方,只有眼中成果,人與人關係會變得只有成果,因為怕被上司盯到,而儘快區分責任,久而久之造成團隊疏離(恐懼造造成人只想保護自己)。
團隊無向心力,不敢犯錯,對於挑戰,在心理上只有害怕被盯恐懼心理>挑戰任務心理。

PS:能成功的人不在於害怕恐懼,而是理解恐懼的由來,進行拆解,把去權衡狀況,達成自己目標。

觀察成功企業,成果導向在於目的,對員工要求只是在於手段,如何營造一個良好挑戰環境大於對於成果導向恐懼。

在任事每個人皆有挑戰任務心態,如何激發每個人挑戰心理。
而不是用負面處罰或非達成目標就是罰則來誘導員工==>關係到員工、主管會不會成功因素。
老闆要懂得『這項思維』,要成果需先營造互助與互信環境。
創造一個挑戰環境,把恐懼降到最小,把挑戰提升到最大,成果歸於大家。
處罰是最後手段。處罰的言語不要常講,只要做即可。

題外話:思考在於把徵結點抓出來,思考角度可以從各種角度切入,報告方面則依據接聽者角度進行報告。而不是把自己各種角度講出,由接受者去判斷。==>成功者人士據有這項特質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